在一块砖头大小的面板上,整齐排列着19200颗led灯,每颗灯之间的距离偏差小于0.05—0.1毫米。在国内的市场上,这种灯珠还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市场,但在山西华烨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却已成为换代产品,正在研发的p1.0产品,同样大小的面板上,要排列3万颗led灯,灯与灯之间的位置偏差要小于0.03毫米。正是这些顶尖技术为企业先后取得220余项专利,将产品远销到俄罗斯、西班牙等国。
看着这些成果,王传汉甚是兴奋。他见证的不仅仅一项项技术的突破,是一个新兴企业的成长和一个产业的不断壮大,还有山西企业家坚定的转型信心和山西产业转型的坚实步伐。对华烨高科来说,转型就是个金饭碗。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工程学博士王传汉是我省“百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告诉记者,7年前在他进入企业时,山西煤炭市场的十年黄金期已近尾声。那时,企业已从煤矿收益中拿出十多亿元,向led产业进军。厂房建起了,但市场却面临着国外市场的挤压和国内市场的残酷竞争,要想在已分割的市场中找到一丝的生存空间都难乎其难。
回想起当年的窘境,王传汉心中充满痛楚。那时,公司上下充满疑虑,政府充满担心,社会上更是质疑声一片,认为这是“在荒漠中开辟稻田”。那时,他们详细分析光电产业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和产业匹配度低的格局,明确提出以科研为核心,强化产业前端突进;以全产业链条为要求,加快生产工艺和流程的贯通;以优势产品为突破口,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也就在那时,他们的封装设备由16台猛增到100台,生产规模迅速跻身全国前列,由此进入了一个规模优势下的产业集聚加速期。指着眼前的仪器,他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这30台套都是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检测内容涵盖光通量、光通量效率、平均光强、色温、环境可靠性试验等多项led核心检测。”
在华烨高科站稳国内市场后,他们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2016年,企业老总和管理人员相继赴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国和地区,开展业务交流,开发产品市场。2016年,当他们的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时,带给王传汉的除了震惊还有自信。而今年,他们的销售额将向20亿元人民币发起冲击。本报记者 杨天闻 李家鸣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