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秧歌剧《法显》剧照。
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作为丝路拓荒者的晋籍高僧法显,不仅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备受全国文艺界的青睐。以法显大师为素材的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好戏连台
〖核心提示〗
身为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又由海上回国并且留下记载的第一人,法显大师渡流沙、越葱岭,涉重洋、泛深海,辗转30余国、行程约5万里,率先走出一条为后人所遵行的水陆交通路线。打开地图,我们会惊喜地发现:1600多年前的“法显之旅”,恰好沿着“一带一路”贯穿中亚、南亚、东南亚逆时针划了一个“c”字型的圈;其起点和终点,正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的起点西安与青岛。
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内外多次宣讲“法显文化”,并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法显。习近平主席的频频点赞,不仅为法显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也促使法显题材文艺创作蔚然成风,渐入佳境。
异彩纷呈的绘画与雕塑
法显题材的美术创作,绘画以范曾、岳钰的国画和王光章、管恩智的油画为上品,雕塑则以刘春弟的铜像为代表。
国画《法显大师造像》,系当代书画大家范曾为家乡南通狼山广教寺法乳堂绘制“十八高僧”壁画之一。十八高僧的遴选,由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审定,入选者均为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祖师大德,分别为东汉来华高僧安世高,东晋高僧道安、慧远、法显,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南北朝时来华禅僧菩提达摩,隋代高僧智凯、吉藏,唐代高僧道宣、玄奘、善无畏、慧能、法藏、一行、鉴真、怀海,近代高僧敬安、弘一。透过范曾腕下18幅神采各异的水墨画像,十八高僧犹如18颗熠熠发光的恒星;而作为“一带一路”开拓者的法显,无疑是群星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范曾绘十八高僧》大型画册,法显大师的艺术形象随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工笔重彩画《法显思乡狮子国》,由曾为印度总理莫迪绘制菩提叶“佛影”的西北大学宗教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岳钰所画。岳钰教授为创作此画,大量阅读有关史料典籍,做了充分的案头工作,并根据法显《佛国记》的记载,专程赴斯里兰卡朝圣采风后创作完成。作品彰显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佛学素养,也体现了其“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的艺术追求。在绘制这幅作品时,岳钰特意在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基础上,应用了传统的工笔技法,并融入自己对佛教的理解,以期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笔者辗转联系到画家本人时,刚从东南亚考察南传佛教回国的岳钰教授告诉笔者,该画作完成后,曾于2014年10月中旬在第27届世佛联大会展出,参会的斯里兰卡总统顾问和总统办公室发言人都想买走该画,均被作者婉言谢绝。岳钰说,作为专画佛像和佛教人物的长安画家,他想把这幅心血之作永久地留在法显大师西行的出发地西安。此画现藏于西北大学博物馆岳钰佛教美术分馆。
油画《法显像》,系青岛油画家王光章受刘春弟雕塑《法显铜像》的启发,反复推敲,认真琢磨,悉心刻画,历时3年创作完成。作品运用古典主义的油画写实技法,描绘出一位年迈高僧卓尔不群的精神风貌和广阔无垠的内心世界:高鼻梁、深眼窝、大耳朵,慈眉善目,面部表情略有所思。沧桑的脸庞,蕴含着战胜戈壁大漠的坚定信念;面部的皱纹,仿佛是那卷帙浩瀚、普度众生的佛教经卷;白色的胡须,寓意着中华文明古老的传承。画像后脑部分的少许白发,表现出智慧高僧的不凡形象。两手捧于胸前,意在心有莲花;苍老的双手,彰显法显大师一生不畏艰辛、拼搏不屈的辉煌历程,正是这双手,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宏富的传世杰作——《佛国记》。另一位青岛油画家管恩智亦用整整3年的时间,潜心创作了《佛游天竺记画传》系列,用12幅油画作品连环再现了法显大师的“西行求法之旅”,并于2015年3月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版油画集《法显画传》。
雕塑《法显铜像》,由雕塑家刘春弟塑造,现供奉于青岛名刹湛山寺。铜像运用雕塑的方法和有限的空间,展现了法显的人格魅力和大师风范:塑像前额突出,寓意大师的勇敢和智慧;鼻梁高耸,暗示其意志坚韧不拔;袈裟纹理好似长城,象征着中华精神。
此外,在“中华法显研究基地”襄垣仙堂山西峰下,也塑起了高达19米的法显大师露天铜像。据襄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桑爱平介绍,他们在太长高速襄垣出入口附近,正筹建一座主题为“中国脊梁”的大型法显雕像,已请大师级的著名雕塑家、山西省雕塑家协会原主席万绪德担纲设计两套法显文化城市雕像方案,方案已于近日完成。青岛法显文化资深研究学者东夷先生告诉笔者,青岛市政府亦将法显登陆群雕作为该市近期文化工作的要点,并决定将其建成青岛的新地标。法显题材的美术创作正呈现出潮涌浪高的良好态势。
震撼人心的舞台演绎
法显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首推新编襄垣秧歌大型历史剧《法显》。该剧以小剧种演绎大人物、以襄垣方言展演大题材、以俗人之身诠释佛陀之心,出神入化地再现了法显大师远赴天竺留学取经的历史故事。剧作紧扣“一带一路”主线,以弘扬法显精神、传承丝路文化为核心,展现了法显文化中“求真向道、矢志不渝、笃学包容、济世度人”的深邃内涵,讴歌了立足本土文化而吞吐异域各国文化并凸显“中国脊梁”的法显精神,彰显了法显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和艰辛求索的苦行精神。
《法显》一剧由桑爱平编剧,全国著名戏剧导演、河南省豫剧院艺术总监张平执导,山西省首届“杏花奖”得主张宏亮领衔出演,于2015年6月26日在襄垣成功首演;2015年10月中下旬赴省城太原汇报演出,连演4场;2015年12月19日参加长治市新创剧目展演,荣获一等奖。今年元旦至春节期间,该剧在襄垣先后演出7场,观众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组专程赴襄垣跟踪拍摄,制作了时长15分钟的专题片《走进襄垣秧歌——〈法显〉》,在央视戏曲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有专家赞誉说:“该剧是一部大气而厚重、具有广阔视野的稀缺佳作,可以走向世界。”
秧歌剧《法显》“好剧本、大导演、名演员”强强联袂的成功演出,被业界称为襄垣秧歌的升级之作。升级源
于创新:首先是舞台创新,让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在《法显》剧中,编创人员大胆地将整个舞台设计为加陡的坡度,与背后的led屏恰当融合,形成了具有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在舞台中央特意安装了圆形转盘,以转盘转动巧妙地演绎了法显一行翻山越岭的艰辛,令人眼前一亮;更为叫绝的是,当舞台中央的圆形转盘较高一段转向台下观众时,正好形成商船模样,使法显航海归国的形象更加直观传神。其次是技术创新,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该剧首创运用的3d音画技术,在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剧情的跌宕起伏上,发挥出推波助澜的奇效,让人真切感受到襄垣秧歌剧的与时俱进。
桑爱平告诉笔者,襄垣秧歌剧《法显》今年计划赴长治市15个县(市、区)和大型企业巡回演出30场;下一步,将增加在全国各地的巡演频率,并争取走出国门,前往法显大师曾经到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展演,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山西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他们还欲聘请国内一流编创团队,创作排演大型歌舞剧《法显西行》,进一步加大对法显文化的宣传力度。
广播四海的影视剧作品
由襄垣县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担任总导演的我国首部大型佛教人文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于2013年分别在cctv-10《探索·发现》栏目和cctv-9《发现之旅·大国人文》栏目播出,受到海内外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随后,该记录片又在山西卫视等国内多家地方电视台复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两三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弘扬法显精神为主题的影视艺术创作热也悄然升温。2015年,青岛作家朱正富创作完成了电视散文《法显在青岛》;青岛市与央视签约,拟拍摄电视纪录片《重走法显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高足、辽宁广播电视台主播孙刚播讲的评书《法显大师》,也以有声小说的形式在网上广泛传播开来。
桑爱平向笔者介绍,“挖掘法显文化、弘扬法显精神、打造法显故里”已成为襄垣县“十三五”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二天,襄垣县就通过尊龙凯时官方入口官网发布征稿启事,从2月15日至12月31日有奖征集法显文化优秀歌曲,奖金高达5万元;动漫片《仙堂小高僧》剧本现已完稿,将尽快完成动漫制作。襄垣县还拟由政府出资,面向全国征集优秀剧本,聘请一流创作团队和一线知名演员加盟,拍摄刻画法显“出家在襄垣、修行在仙堂”的影视作品;同时对有关法显的文物史料、民间传说进行深度发掘,精心创作,拍摄法显系列微电影,用多媒体语言讲好法显故事。法显影视剧好戏连台的局面,已然在持续升温的“法显热”中精彩上演。
此外,南京市政府于2015年8月出台《南京历史文化名人展示工作实施方案》,将通过塑造雕像、建遗址公园、博物馆展示、修缮遗迹、文艺创作、出版传记6种形式,对79位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宣传展示,法显大师“鹤立”其中。作为山西省作家协会2015年度重点扶持的7部长篇小说之一,由著名作家周山湖执笔的长篇历史小说《觉者法显》,目前正在精心创作中。前些时,周山湖电话中对笔者说,《觉者法显》是他文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准备写到30万字左右,不求写作速度,但求创作质量,力争奉献给读者一部厚重的文学精品。
方兴未艾法显热,早春三月好戏多,法显题材文艺创作大繁荣的景象,已呼之欲出。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先生赴襄垣考察法显历史珍藏馆时,代表中华文化促进会提出“把法显文化推向世界”的美好愿景,有望藉着法显文艺创作的热潮得以早日实现。
〖相关链接〗
法显微档案
法显(340-421),俗姓龚,东晋平阳武阳人,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文学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求法的先驱者。公元399年以花甲之岁自长安出关西行,公元413年8月26日复以古稀高龄于青岛崂山海归登陆,共取回12部上百万言经律论梵本佛典,翌年南下晋都建康(今南京)道场寺译经,参与译注6部64卷。后卒于荆州辛寺,春秋八十二。所撰《佛国记》为世界学术名著和纪游文学经典杰作。
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