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凤莲正在为记者描绘大寨未来的蓝图。 本报记者 苗武军 摄
4月3日,当清晨的阳光透过虎头山上的苍翠松柏,温润地洒向大寨村的时候,办农家乐的村民们陆续打开院门,扎好围裙,打扫卫生,然后将土特产、纪念品、书籍等承载着大寨历史的物品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迎接第一拨游客的到来。
大寨村马路宽广整洁,绿化带整齐划一,街边的农家小院已变成一个个商铺,村民们用淳朴的笑容、浓厚的方言招揽着生意。
因农业闻名的大寨,红色文化旅游做得风生水起,每年要接待近30万游客,全村100多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年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占村民全部收入的70%。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对党的感情很深。如今,十九大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传承好大寨精神,大踏步跟党走,把大寨建设成太行山上的小江南。”上午9时,在大寨村党总支办公室,郭凤莲兴致勃勃地描绘着大寨的未来。
郭凤莲的家就在大寨村,她担任着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是大寨村的“主心骨”,肩负着大寨村的发展大计。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这个曾经光芒四射的小山村,在沉寂多年后,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过上了家家有楼房、人人有工作、户户有股份、年年有福利的幸福生活。
来大寨见到郭凤莲并不容易,她经常在外地开会、洽谈业务。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大寨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品牌”。在不久前召开的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郭凤莲代表大寨村与广药集团旗下的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核桃露饮料深加工项目。
“大寨村最宝贵的,是老一辈大寨人创造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七梁八沟一道坡上的自然生态景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大寨要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要更多地走与其他企业联合发展的道路。”十九大之后,郭凤莲更加坚定了大寨未来发展思路。
27年前,45岁的郭凤莲重返大寨,被任命为大寨村第8任党支部书记。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郭凤莲带领大寨村民,成立了大寨经济发展总公司。从此,人到中年的“铁姑娘”开始走南闯北考察学习,开始与企业家谈判,在市场经济中逐渐得心应手。大寨村在她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制衣公司、水泥厂、酒厂、农牧公司、旅游公司、核桃露厂。以“大寨”命名的酒、醋、面粉、杂粮等产品纷纷上市。2010年,大寨村生产总值超过10个亿。
时近中午,阳光正好,向窗外望出去,经历过时代浪潮冲击的大寨,岁月静好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那些开创了大寨辉煌的老人们,每月可以领到200元或300元养老金,加上企业分红和国家养老金,一年也能挣到七八千元,甚至1万元。代表着未来的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全部免费,考上大学还有奖学金。
“这是我重返大寨二次创业时,想都不敢想的,当时,集体账上没有钱,我们成立大寨羊毛衫厂时,派年轻人去上海培训技术,路费都是借的;带着村民去河北参观村办企业,只带了3000块钱,午饭都是人家请的。”时隔多年,回忆过去,郭凤莲更加坚定地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
为了大寨人的幸福生活,郭凤莲奉献了自己的芳华岁月。不过她也是幸福的,“我哪天在大寨,哪天去开会了,是去了省里,还是去了北京,全村人都知道。”郭凤莲笑着说,满脸都是被牵挂的幸福。
大寨从一次次变革中走来,今天又站到了新的起点上。郭凤莲向我们勾画大寨的发展愿景:“打造好大寨这个品牌,倡导新时代的大寨精神;做好红色旅游,建设大寨博物馆,开发从县城到大寨有时代特色的大走廊;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好大寨的山山水水,未来的大寨应该是绿色的、美丽的、和谐的、幸福的。”
“发展无止境。以前哪里能想到大寨的土特产通过‘大寨粮仓网’卖向全国。我现在更相信,今后的大寨会更好。”昔日的“铁姑娘”,两眼依旧炯炯有神。本报记者 白续宏 张 谦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