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玉露香梨,这可是我家的‘脱贫果’!”走进常村村口一户人家,说明来意,主人马上就捧出了玉露香梨,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常村原是寿阳县上湖乡最穷的村,现在成了全乡最富的村,去年人均收入8850元,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8月20日,记者驱车进村,探访究竟。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孙满富,他说:“以前种玉米,除去成本,一年下来顶多挣4000多块钱。现在,除了梨树有收入,我和老伴平时还在园区干零工,收入比以前翻一番都不止。”
玉露香梨让常村群众翻了身,那么这个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孙满富主动领着记者去找村党支部书记侯志强,他说:“是党支部领着大家干出来的,里面波折不小。‘赔钱树’怎么变成‘摇钱树’,党支部书记能给你说清楚。”
在常村科技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侯志强。
侯志强介绍,2010年,村里请专家实地考察后,提出了种植玉露香梨的建议。由于有几次种植果树失败的先例,虽然村里提出了号召,但村民无人响应。
“开过多少次干部会和党员会我真记不清了,光村民会就开了13次。”侯志强掰着指头算了算笑着说,“怎么办?党支部做决定,党员干部带头干!”
全村59名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200亩。有了地,村干部又四处借钱买了树苗。满怀信心地栽上树苗。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树苗却一批批死掉了。
党员都种不好,怎么让群众信?侯志强不甘心。他请果树专家进村,手把手,挨家挨户指导种植栽培,第二年梨树成活率就达到了96%,挂果头一年,亩均收入5000元。
“玉露香梨参加了几次农展会,订单一批又一批,现在已是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且还带动了周围几个村,‘赔钱树’真正变成了‘摇钱树’。”侯志强骄傲地告诉记者,从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的200亩开始,村党支部进一步动员群众,推动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200多亩。
谈话间,侯志强的手机响了,快递员给他送来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书”。“有了这个证书,常村玉露香梨就有更多机会进入国际市场了。”惊喜和兴奋都写在了侯志强脸上。
常村人富了,富在了产业开发,富在了党组织带头,富在了党员干部示范。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常村党支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张谦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